English

史诗·写真·镜鉴

2000-06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——读长篇历史小说《太平天国》 我有话说

作为近代中国几乎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,太平天国有着历史的和人文的丰富内涵。读了中国社会出版社推出的张京民的洋洋60余万言的《太平天国》,感到在艺术还原重大事件,独到再现历史悲剧上,别具韵致,自树一帜,经得起回溯历史的人们细读,也耐得起反思历史的人们的咀嚼。

发生于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,起事如烽火燎原,锋不可当;败事也如过眼烟云,昙花一现。在今人看来,实在于心不甘。而张京民抑制着常人易有的这份情感,在《太平天国》写胜利不惜笔墨,写失败不打折扣,甚至将更多的笔触伸入败象中的败因,让人们由太平天国的由盛转衰,更清晰也更深入地看到了这场革命的悲剧所在,那就是来自领导核心内部的阋墙之乱。

过去,人们多把太平天国的失败归咎于“洪杨内讧”,其实事情远不如此。太平天国在南王冯云山、西王萧朝贵死后,其他领导人员已是一人一条心,四王之间互有嫌隙。洪秀全先借韦昌辉之手除掉了要与他平起平坐的杨秀清,又利用石达开等人之手除掉了要凌驾于他之上的韦昌辉,回京辅政的石达开不久又遭到洪秀全的猜忌,心灰意冷的他索性领十万精兵自闯天下。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领导核心,如何能全心又全力地领导一场偌大的农民起义呢?

《太平天国》以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,把诸王一次又一次的争权夺利写得可谓穷形尽相,入木三分,在今天来看仍让人触目惊心,不寒而栗。东王杨秀清已是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了,还不满足,非要与洪秀全并列第一,同称万岁不可。为此目的,他网罗党羽、诛杀异己,用尽心力。而北王韦昌辉取而代之后,比杨秀清有过之而无不及,他杀人如麻,毫无顾忌,心肠更狠毒,手段更残忍。他们在人生的目标和处世的方式上惊人地相似,甫一上台,便大建王府,广纳王娘,为占据天王的第一把交椅,无所不用其极。而洪秀全为了稳固自己的天王地位,也是一门心思用在玩弄权术上,或以静制动,或以守为攻,明面上搞权力制衡,背地里借刀杀人。如此的领导集团,太平天国焉有不败之理。这是太平天国从一开始就内在注定了的命运。

《太平天国》不只是简单地向人们展示诸王内讧,在许多方面,还以伴随着革命成功的个性膨胀和弊病垢疾,写出了代表小农经济的农民领袖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。先天不足在于对外宣传平等主张,自己却要称王称霸,走不出自身局限和封建桎梏;后天失调在于起事时尚能齐心协力,胜利后却分庭抗礼,党同伐异,自毁于居功自傲、荒淫腐败和自相鱼肉。这是太平天国从壮剧走向悲剧的主要内因。作者在泼墨抒写太平天国由大起到大落的悲剧演进中,也用不少的笔墨对太平天国的对象——前台剿“乱”的钦差、巡抚、总督和后台指挥的皇上、太后、军机大臣进行了必要的点染,从而也写出太平天国走向失败的外部原因。更有意味的是,由太后和顾命大臣的龙争虎斗和殊死较量,揭示了在统治阶级上层同样上演着争权夺利的闹剧。要“革命”和被“革命”的,在嗜权夺欲这一点上是多么相似,这种在文化劣根性上的殊途同归,这种像是艺术的讽刺的同一悲剧,不幸正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事实。

《太平天国》是一部较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,也是一首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壮阔最惨烈的史诗;是历史的写真,也是历史的镜鉴。由这面镜子,我们可以在重温历史中反思,也可以在以古为鉴中鉴往知来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太平天国》这部书不只具有认识历史的作用,它还具有警示后人的意义,值得人们常备常读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